《中国社会科学报》通版刊发我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1-06-26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社会科学处的指导下,我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和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积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的研究和阐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师生明理悟道、增信强志、崇德修身、报国力行,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汲取智慧力量 赓续奋斗精神”为题,通版集中刊发了研修中心、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教师的一组理论文章。

该组文章共6篇,分别为学校党委副书记、研修中心副主任王永安撰写的《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中的思想伟力》;研修中心研究员、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吕越颖,陈答才撰写的《不断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显著优势》;研修中心研究员、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张亚泽撰写的《以大历史观读通新时代的历史意蕴》;研修中心研究员、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张帆撰写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逻辑》;研修中心研究员、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孙云撰写的《传承精神谱系 面向未来发展》;研修中心研究员、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宋吉玲撰写的《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三重意蕴》。

原文如下:

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中的思想伟力

王永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和创造理论的历史。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就是要用理论武装头脑的程度来检验学习成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来砥砺初心使命、用理论强化信念的坚定来淬炼党性意识。这就要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以党的历史史实和发展脉络为基础材料和基本支撑,通过对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史的深入学习,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力量,深刻体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指南和精神动力,深刻感悟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信念才能不断续写发展奇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百年历程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体悟科学理论是党的事业繁荣兴旺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自然界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途径,指明了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其精准的问题指向性、深刻的文化契合性、鲜明的群众动员性、典型的实践示范性而为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所接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实现了中国社会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党的事业始终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拥有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支撑;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党的事业始终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不断前进,具备了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党的事业始终坚持着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点,获得了改造人类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强大武器。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过程。

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和创造理论的伟大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感受党高度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奋斗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史。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与具体观点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对推动社会革命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在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的时候必须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实现了中国社会彻底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党的理论成果创新史和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来看,党的理论创新就是一个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一发展过程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的过程,是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理论成果与思想成果的过程。这既是我们对自身所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自信,也是我们不断推动指导思想科学发展的理论自觉。只有有了理论的自觉,才能在推动历史实践中实现自在与自为、自发与自觉的高度统一。

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接续探索的重要结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百年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接续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条件下对这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过程中,接续探索和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又结合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变化,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指导,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在更高、更深、更自觉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的结合。

总之,学习百年党史,要从理论选择、理论自信、理论发展和理论升华的高度来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能力,不断强化对理论内容的深刻学习、对理论精神的充分激发和对理论价值的清晰把握,把学史明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副主任)


不断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显著优势

吕越颖 陈答才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历史和尊重人民的共同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真正用好党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推动认识的前进、实践的前进和历史的前进。主动以自身的历史资政育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一个鲜明优势,伴随着党发展、成熟和壮大的全部过程,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百年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国情党情和世情引发的一系列新变化,通过发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政育人的显著优势,积极开创党和人民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资政育人新思路。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当前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立足点。一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始实现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的真正起点,开启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好。历史和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百年以来,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事业,党的全部历史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历程,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政治选择过程。因此,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归根到底是历史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接续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艰难历程,串联着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光辉历程,这是当前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核心点。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与未来相联系,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方向,具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指向;另一方面与历史相联系,凝结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历程和经验,呈现着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内在逻辑。由此而来的眼光和气度,规定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整合到民族叙事和全球叙事的互动体系中,从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貌,使百年党史真正发挥最生动教科书和最好营养剂的资政育人功效。

在历史成就中提炼资政育人新内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世界变革的浪潮不断地拍打着每个民族和国家。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勘定了历史与时代,成为当前以党史资政育人的最大底气。实践是真理和谬误的过滤器,是进步与倒退的试金石。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不倒,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取得了新胜利,中国之治获得新成就,党的历史也得到了新发展。事实胜于雄辩,连续性历史成就的取得,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有主义、有方向、有情怀、有依靠、有能力、有定力的百年大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成就拓宽了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经验空间,是党的历史最具实证性的维度,因而极大丰富了党史资政育人的内容。时代与历史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分别为理解党的历史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要正确认识百年大党的真历史、活历史,确保党史资政育人的实效性,必须以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与时俱进地从百年大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提炼新内容。党性的关键在于政治性,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方向,站稳无产阶级政党立场和人民立场,坚持党史姓党。科学性的关键在于思想性、正确性,即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中进一步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总结,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的认识作为资政育人的主基调。

在历史使命中明确资政育人新要求。人类把握历史、学习历史的根本动力在于能够通过揭示历史规律,进一步擘画未来蓝图并以此能动地创造新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独特的行动框架,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参照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则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确保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内驱力的传承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形势下,加强党史资政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将中国共产党历史所提供的精神驱动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一是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党的历史滋养广大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代观和历史观,解其思想之惑,消其理论之疑,从而确保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二是着重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框架内形成历史共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化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坚定政党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提供力量源泉;三是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科支撑,加快党史研究成果在学习型政党和使命型政党建设工作中的转化,推动认识历史和创造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总而言之,独特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历史以资政育人的战略深意,连接着资政育人思路、内容与要求的全面调适,为更好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深刻启示。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


以大历史观读通新时代的历史意蕴

张亚泽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极不平凡的百年历程。一百年来,党形成了用宏观视野观察历史问题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正是运用这种大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论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着眼历史大局,宏观、整体地理解新时代与百年党史的关系。

新时代形成并标示了百年来党的历史发展新方位。党的百年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党的十九大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宣告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前承百年党史,后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示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蕴含着“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首先,新时代回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新时代来自于百年来党不懈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来自于党的十八大以后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和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其次,新时代回答了“现在何处”的问题,即当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个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需要同步谋划、交汇推进、乘势而上。最后,新时代回答了“到哪里去”的问题,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历史高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势的高度自觉。

新时代坚持并升华了百年来党的历史主题。历史主题是历史发展中稳定不变的核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百年党史具有历史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新时代坚持并升华了百年来党的历史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不变主题,也是百年来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十九大用“五个是”概括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也赋予了党新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百年来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从实践层面看,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果,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作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党的历史发展主题的时代升华。

新时代贯通并接续了百年来党的历史主线。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在各个层面的纵向展开和推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是百年来党的历史发展的主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三个主线得到了贯通和发展。其一,新时代接续了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经过顽强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历史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并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党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而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全面、更加高水平的客观要求。因此,新时代必将是一个接续奋斗的时代。其二,新时代接续了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百年党史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三,新时代接续了党不断推动自我革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进入新时代后,党推进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呈现出新局面。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三条主线是各个历史时期党推动历史、创造历史的基本着力点,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三条主线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彰显并深化了百年来党的历史主流本质。历史是由复杂的历史细节、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历史阶段组成的。大历史观就是要从历史长河的主流和历史过程的本质出发观察历史。认识百年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把握住历史的主流本质。一方面,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是对百年党史发展主流的最好确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在百年党史积累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党虽然在历史探索中出现过一些失误,发生过发展的曲折,但这些失误和曲折并没有影响到历史发展的主流,否则无法理解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了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本质。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变革,实质上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不同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些论述表明,百年党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历史本质上的一致性,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不断深化。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2020ZDWT-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逻辑

张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更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对科学理论高度自觉的产物,是具体实践环境催生作用、主体价值导向路径延伸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产物,是近代中国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无民主、外无独立。面对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群体都曾作出过自己的努力。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种思潮和“主义”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的深刻结合、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并产生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带来的重要示范与引导作用,使得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看到了希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理论指导、强大阶级支撑、高效组织纪律、光明发展前途等方面的先进性自觉肩负起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这种先进性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具体化为革命目标的明确性、革命主体的广泛性、革命策略的灵活性、革命斗争的坚定性等,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与衷心拥护。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应然结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是党高度负责的实践态度和深刻精湛的理论自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的必然。一定制度模式的生成与构建,从实质来看主要是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统治阶级及其政党所进行的具体实践;二是指导这一实践过程的思想理论在蓝图设计与基本路径规划上的前瞻性预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从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划分出发,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原则,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这种国家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基本展开路径、制度体系层次、体制机制设计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详细说明。列宁则是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十月革命初期出现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形式将这一制度设想付诸实践。因此,从社会主义制度最早的出现来看,其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双重互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坚持了无产阶级革命专政这一根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等方面进行了发展与创新,避免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客观态度和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在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等方面还是与苏联做出了明显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另一方面是聚焦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需要,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紧扣当时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问题错综复杂、矛盾重叠共生,制度构建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矛盾为聚焦、以问题为着力点,建立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制度体系,从而发挥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制度效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在中国制度化、体系化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作用下价值逻辑的必然。社会主义作为规律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既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又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制度化、体系化呈现,在设立之初就将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框架下,既从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精神文明等方面建构基本的制度体系与规范系统,同时又从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等方面来保证制度的价值逻辑。因此,这种价值性在实践中具体展开的时候,又表现为一种作为工具性判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成。这种优越性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立场,人民至上的制度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运行,充分调动一切因素、统筹兼顾、和而不同的制度包容性等。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社会主义作为规律性的要求与作为价值性的评判工具所催生与规约的共同作用结果。同时社会主义的价值逻辑本身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相融相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资源。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在缺乏文化环境支撑的条件下,功利性的简单取舍只会导致制度蜕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在二者本身高度契合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丰富发展补益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新的制度整合与制度创新。

此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生成,也有“两制”关系的对比、世界形势的发展等时代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情感来全面把握这一问题,从而达到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升华理论认知、增强制度自信。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


传承精神谱系 面向未来发展

孙云

百年峥嵘岁月,百年辉煌征程。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锻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一条清晰独特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是党在各个历史节点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革命精神坐标,更是长期以来与党的发展壮大相生相伴的红色“基因密码”。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意义重大。概括地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质:

第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既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内核的继承与弘扬,又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勇前进的精神凝结。无论是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抑或是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开放时代用开拓和奋斗铸就的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也折射出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二,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状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逐步生成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再一次升华和裂变的完善过程。另一方面,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明显特征。这些精神不仅深深地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且也展现了党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象,是党百年来长期坚持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最真实写照。

第三,共同的精神内核。纵观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各种精神之间互通共融,具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即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更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如果离开了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要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百年风雨中屹立不倒,才能不断战胜艰难困苦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革命理想大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最深层的内核,凝练出精神谱系的共性特征,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背后最强大的支撑力量。

第四,极高的道德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由无数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共同创造的,他们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都要发扬这种道德感召力,汇聚社会正能量,从而形成向上向前向善的价值观和社会推动力。

第五,极强的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将中国共产党精神照射在实践中,用以解决时代课题,服务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也才能与时俱进,永葆其生命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使之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之钙、思想之舵、信仰之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日显紧迫。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党史的学习,汇聚奋进之力。在建党百年之际,学好党史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力举措。党的精神谱系是党百年历史的精神凝结,也是党成功经验的关键因素之一,新时代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必须把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只有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才能更加准确、全面理解党的精神谱系,从而汇聚起奋进的磅礴之力。第二,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与时俱进。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要更有成效地将科学思想理论和精神谱系的弘扬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具体工作的有效指导。第三,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凝练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要及时总结和凝练每一次伟大精神的生成,并使其成为精神层面的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奋勇向前。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让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工作,努力拼搏,在为建党百年献礼的同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奋斗。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2019ZX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葡亰8883ent-Apple App Store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


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三重意蕴

宋吉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唤起了中国共产党人“赶上时代、加快发展、实现自强”的伟大觉醒。为了科学把握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呈现三重“革命”意蕴,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重要历史奠基。 其一,改革开放带来中国面貌的革命性变化。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改革开放是在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后,党领导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飞跃,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实现“引领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领域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沉闷僵化到活力焕发,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推进我国社会革命进程中遵循量变积累与质变飞跃辩证统一的原理,带来中国面貌的革命性变化。我国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党的不懈奋斗史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引领时代的重要法宝。 

其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得以开创和发展,这为党在新时代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扩展到“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层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其对当代中国的革命性塑造,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庄严宣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坚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探索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人民利益、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反思与借鉴中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和必由之路,它生动诠释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必然性,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重大论断为指导,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创造性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基本框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理论探索史表明,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遵循,又紧密结合变化的实际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发展创造条件,并反过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有力验证。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凝聚改革开放共识。 

其三,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了党的伟大自我革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改革开放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筹划者。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自觉推进现代化工具理性与社会主义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中提升政党威望,在有效回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巨大风险挑战中主动进行革命性锻造,逐步形成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格局,为新时代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弘扬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锻造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品质和能力,铸就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党的自身建设史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确保改革开放伟大革命一以贯之并不断胜利的必然要求与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凝聚起强大合力,从对党的自我革命历史的坚定自信中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


编辑:黄妍